節目宗旨

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,是「南部開講」節目的意圖與希望,「草根」、「本土」不等同「俗」、「沒水準」,除了論壇式的討論,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,透過「在地旅行」系列,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,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,透過社區營造、守護土地與環境,找到重生的契機,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、最在地的關懷,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。

100/03/20-南部開講-日本地震教我們的事?! 看NHK表現 台灣媒體該慚愧? 災難新聞 台灣學到多少?

來賓介紹
中正大學教授 胡元輝
中山大學教授 辛翠玲
台灣藝術大學教授 丁祁方




日本震災發生的隔天,網路上流傳作家米果的文章《日本8.9震災教我們的事》「NHK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,冷靜而詳實提醒海嘯的正確訊息,即使某些主播跟記者的聲音有些顫抖,但是他們知道包括災區民眾跟全球日本人都很注意這些消息,他們必須鎮定,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。所以沒有災民呼天喊地的畫面,沒有記者跑去災區大呼小叫的搞笑,但是對於訊息傳遞、政府政策發布,甚至每隔幾分鐘就提醒觀眾注意安全,NHK真是個讓人欽佩的媒體。我猜,他們一定做過很多準備,面對災難,他們要呈現怎樣的報導方式,要確實傳遞訊息,卻不能讓閱聽大眾陷入焦慮,也就是加深所謂的『創傷症候群。」


當災難發生時,記者到第一線報導取回最新消息,是這份工作的責任,但是兩國的媒體,面對災難新聞的處理態度,卻南轅北轍,台灣媒體猶如嗜血猛獸,煽情、緊張,渲染現場氣氛讓觀眾不只感同身受、更加深觀眾對於災難的恐懼,但是NHK處理新聞,卻是極盡客觀、善盡媒體作為資訊傳播的工具,並且希望發揮安撫民心的功能。為什麼同樣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,台灣和日本的媒體有那麼大的差別?媒體素質與訓練模式有所差異?商業台的收視率競爭產生的畸形現象?台灣的媒體環境有多糟?報導日本震災的過程中,我們該如何檢討現在的製播模式?黎智英的名言「收視率就是民主的表現」,是台灣媒體甘願沉淪?還是民眾愛看?在相互的影響中,台灣的媒體環境以及民眾的媒體權只能更惡性循環?

以台灣的災難新聞報導模式,誇大煽情的內容、名嘴討論專業的地震知識、甚至把超大月亮等網路謠言當作新聞內容,這對觀眾的傳播知識權產生了什麼影響?對於災難救助與防治做到多少貢獻?甚至造成觀眾的創傷症候群?災難新聞的報導,要靠各電視台自制?還是有監督方式?

NHK在這次新聞報導中受到讚揚,在第一時間就能將政府對策、防救災資訊、各地災情,完整地傳達給觀眾,甚至扮演了國家、民眾和災區重要的溝通管道,也是其他日本電視台的資訊窗口,相較於台灣,一般商業媒體受限於成本與利潤的考量,能辦的到嗎?災難新聞與傳播做為一種公共財,台灣的公共電視能扮演這樣的角色嗎?不管在人力、財力上的缺乏,公共電視從八八水災、凡納比水災到日本地震,投入資源夠嗎?民眾反而要看商業電視台,公共電視沒做好應盡的責任?

如果NHK這次的表現,值得學習?台灣該怎麼做?以目前的媒體環境,一味批評商業電視台作法並非辦法,期待公共電視負起責任似乎仍需要很長時間努力,政府、民間該如何做起?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