節目宗旨

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台灣尾,是「南部開講」節目的意圖與希望,「草根」、「本土」不等同「俗」、「沒水準」,除了論壇式的討論,我們也深入地方發掘在地的生命力,透過「在地旅行」系列,讓觀眾看到南台灣最偏隅的角落,有一群人正用鍥而不捨的信念凝聚聚落的力量,透過社區營造、守護土地與環境,找到重生的契機,我們要用最貼近的距離、最在地的關懷,用不同的角度帶您重新認識南台灣。

大高雄三強鼎立? 楊秋興參選 突顯高雄焦慮? 在地觀點 剖析大高雄選戰

高雄縣長楊秋興8/9宣布退出民進黨,參選大高雄市長,強調選擇走人群最多的那條路,他表示初選不公、在地使命、中間路線以及勝選信心,是他決定參選大高雄市長的四大因素。楊秋興強調高雄改制為院轄市,已經過了31年,過去曾經是台灣第二大都會,但近年來,整個經濟非常蕭條,雙港沒落,尤其高雄港更從過去第三名,掉到第十三名,整個商業區,到處都可以看到租、售、讓,消費能力下降,大高雄的未來,令人憂心忡忡。再加上過去歷屆的高雄市長,幾乎都不是高雄在地人擔任,對地方的感情不是那麼深厚,所以卸任就北返,沒有一個留在當地。


楊秋興為他的脫黨參選,提出正當性的理由,也指出了十幾年來,高雄發展所面臨的瓶頸。在產業轉型、經濟發展的浪潮中,高雄幾乎失去過去的活力,雙港營運節節下降,傳統、重工業外移中國,新的產業銜接不上,綠能、文創、觀光產業只見樓梯響,市民可支配所得下滑,整體經濟、消費環境蕭條。尤其在五都競爭中,台北、台中、台南都有明確的城市發展願景與方向,但是高雄卻如迷航,繼續卡在城市轉型的困境中。大高雄合併與年底市長選舉,高雄的願景在哪?

每個候選人都提出高雄的經濟發展目標,幾乎大同小異?要打造第二個新加坡,高雄市的資源夠嗎?一場市長選舉能讓高雄人看到希望?這次的選戰,能在楊秋興宣佈參選之後,將選舉對抗拉高到城市願景的層次?過去國民黨長期執政,高雄就是附屬台北的工業城,負責提供國家經濟發展的資源;民進黨12年執政,高雄逐漸走出主體性,城市美學增加市民的榮譽感;但是在大高雄合併的時刻,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首長?高雄要往哪走?ECFA時代,高雄該扮演什麼角色?台灣積極與中國建立經貿關係,高雄不該自絕於外?這是高雄的轉機?

綠營怕搶票?藍營怕棄保?但是市民多了一個選擇,不是好事?楊秋興說要走中道路線,高雄選戰能走出藍綠對抗?拋掉意識形態?中道在台灣可行嗎?沒有黨的支持,無黨派參選人有能力、有資源打敗藍綠候選人?還是只是攪局者?脫黨參選對民主及政黨政治的影響?

尤其長期以來,高雄市都是外地人執政,選在地人、人親土親的觀念,在過去高雄選舉為何難以發酵?在地執政團體有什麼重要性?楊秋興為何特別提出這個觀點?純粹選戰操作?或是在地執政才能培養高雄人才?大高雄能打出不一樣的選戰?

高雄市議員 連立堅
高雄市議員 吳益政
中山大學政治所教授 廖達琪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